婚礼,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在这美好的时刻,记录新人的点点滴滴,见证他们的幸福。做个婚礼人,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本周卢新新老师的“爱上婚礼”系列讲座强势来袭,带领大家领略婚礼的风采。
本次“爱上婚礼”系列讲座共分为四场,分别是中西方婚俗文化对比、主题婚礼类型、婚礼场景与仪式、婚礼音乐与游戏,围绕婚礼的核心元素展开。4月24日晚,“中西方婚俗文化对比”专题讲座在书明楼B303教室开讲。
卢老师先从我国婚姻的起源讲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原始群婚的男女发生的性关系。狭义的指两个相爱的男女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结为夫妻。古时,“婚”同“昏”,封建时代“娶妻以昏时”的说法,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成为“昏礼”。“姻”同“因”,张揖在《广雅•释诂》说:“因、友、爱、亲也”。“婚姻”的本义就是相爱的男女在黄昏时结合。《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润泽。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诗中描写的就是青年男女在黄昏时幽会时的情景。
接着讲到我国婚俗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黄帝婚礼到目前熟知的中式婚礼。《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代婚礼有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国现代婚俗里,“三书六礼”已经化繁为简,一般遵循提亲、纳征(过大礼)和亲迎(接新娘)。其中纳征是保留的比较完整的礼节。第二个阶段是从“文明婚礼”到“集团婚礼”。清末民初“文明婚礼”兴起,“戒指为证,大媒做见证人,最要紧,结婚书呀,双方盖定”,“郎才女貌两情愿”体现了当时的场景。20世纪30年代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地应运而生。1935年上海市政府操办的首次集团婚礼在市政府大礼堂盛装登场。民国时期婚姻仪礼的主要特征是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婚俗变化。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特点。
而西方婚俗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欧洲的习俗,很多往往是基于象征性的。西方婚俗主要基于其宗教信仰,婚礼举办地在教堂,认为在教堂结婚可以得到神的庇佑,驱走所有的不详和邪恶的魔鬼。典型特点是“有旧、有新、有借、有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穿着或者佩戴一样旧衣物来象征她和娘家及过去生活之间的历史纽带。新指穿戴新衣物,象征新娘在新生活和婚姻中拥有成功和希望。借指借来的服饰。从一位已婚幸福的朋友借来的。幸福惠及新人的婚姻。一件首饰、手帕或手袋。蓝:穿戴一件蓝色的服饰。源自于《圣经》时代,当时蓝色婚礼服代表着纯洁、忠贞和爱情。新娘用蓝色的吊袜带。婚礼当天新娘着白色婚纱,并讲了婚纱的起源和颜色。
最后讲到中西方婚俗文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式婚礼是人前婚礼,而西式婚礼是神前婚礼。因此,婚礼举办的场所、主色调、仪式、婚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了解了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婚礼。
光阴如水,本次讲座到此结束。系列讲座将在本周二、三、四依次进行。本周二晚19:00-21:00书明楼B302,主题婚礼类型讲座;本周三晚19:00-21:00书明楼B204,婚礼场景与仪式讲座;本周四晚19:00-21:00书明楼B204,婚礼音乐与游戏讲座。届时欢迎各位师生的光临,共同爱上婚礼,打造属于你的专属婚礼,开启爱上婚礼之旅!
文字和图片由学院提供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