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墟镇位于上虞区西北部,西邻绍兴,北濒曹娥江入海口。道墟的人文古韵积淀深厚。道墟是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故乡,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誉。
道墟有山,一座叫称山,一座叫稷山。称山,也叫青山,相传因越王句践曾在此称炭铸剑,而得名称山;稷山,又名斋台山,也因越王句践曾在稷山上筑斋戒坛而得名,所以稷山又名斋台山。
说到道墟,不能不说称山,她是镇上少有的一座山,但也是一座名山,一座5.1万道墟人心目中的圣山。称山,传说中又叫“金牛山”,说她是从海里跑上来后,看到此地风光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就在这里安身永居。称山是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雪仇耻恨、称炭铸剑的地方,铸就的剑戟为越国重振雄风,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山十八岙,岙岙出大佬”,此山风水绝佳,唐方干曾有诗曰:“中州惟此地,上界别无天。师为终老意,日日复年年。”其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山上有“望海亭”,登高远眺,壮阔山河,万千气象,一览无余,令人胸襟宽旷精神升华;山中有令人神往的“金抽屉和银抽屉”,金银财宝藏于岩屉中,任有福之人随时享用;山脚边还有一口“跑马井”,俗称寺井、双眼井,传说:当年宋皇被金兵追杀至此,几乎累得精疲力竭,饥渴难耐,面对此情此景,宋皇无可奈何地哀叹道!“马呀!马呀!前有山挡,后有追兵,我不饿死,也将渴死,看来命中注定,朕要葬身此地了!”那马听了,立地扬起前蹄奋力扑腾,随着一声巨吼,马蹄所蹬之处,汩汩地流出了一股清泉,宋皇即刻下马,掬水饱饮,顿觉神清气爽,饥饿全消,骑上马绝尘而去,逃脱了金兵的追赶。后人见此地有如此好水,遂掘土挖井,并取名曰跑马井。此水清凉甘甜,四季长流,久旱不干,六月里胜似棒冰,吃喝饮用口感极佳,产妇坐月子不烧也能喝,不会坏肚子,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颇受远近四乡八邻老百姓的青睐和爱宠,家家户户凡炒菜做饭烧茶饮用必取此井之水。称山,在某种意义上讲,她是道墟的代名词,道墟就是称山,称山就是道墟。称山是一座神山,一座道墟人心目中的圣山。
道墟有水,水是江南古镇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阡陌交错,纵横迂回,舟楫径行,沿岸绿树成行,花香阵阵,鸟语啁啾,彩蝶翩舞,河水轻拍堤岸,潺潺流水,哗哗作响,催人入梦,惹人暇想。
道墟文化渊厚。镇中的古代建筑比比皆是——老街廊屋、洞桥古拱、台门石雕、古树名木等等,古式古样,让人寻思,惹人浮想。道墟尤多老台门,大大小小的台门多达100多家,这些台门大部分都是师爷台门,砖雕的照墙,黑漆的大门,轩昂的门楼,高筑的围墙,深深的院落,雕花的画梁,石箍门边的青砖石雕上长满了藤蔓和暗苔,斑驳的院墙上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一座台门是一首诗,一座台门是一部书,每座台门都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每座台门都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历史书。说到道墟的历史文化,其中最浓厚的一部分就是台门文化,也就是师爷文化。古时的道墟从这些斑驳森严的台门中不知走出了多少个闻名天下的绍兴师爷,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墟的台门文化就是绍兴师爷文化的一种表征。这些风格特殊散发着明清气息的宅院,不仅仅是建筑学家寻访历史的材料,更多地也是道墟古镇历史的文化象征。
道墟山美水美、能人辈出、历史渊邃、文化深厚、乡风淳朴、礼义有道,这个地方,历来为世人所瞩望和仰慕。
(文:韩瑶)
(图;俞溯昊)
(编辑:韦安娜)
(责编:李湘婷)
CONTENT END